饿了么活动减少后如何让用户更爱点外卖?
早上八点半,地铁口煎饼摊飘来香气,小王边排队边刷手机。往常这时候他早就在饿了么抢到满20减8的早餐券,今天翻了三遍优惠页面却只有满30减3的折扣。"这都不够买杯咖啡的..."他嘟囔着关掉APP,转身多要了根烤肠。
一、当红包缩水成为新常态
最近三个月,饿了么用户李女士发现每周三的「超级会员日」折扣力度明显减弱。数据显示,平台营销投入较去年同期减少23%(艾瑞咨询,2023),这让习惯了薅羊毛的用户们像突然断奶的娃,点单频率从每周4.2次降到3.5次(QuestMobile 7月报告)。
指标 | 2022年Q2 | 2023年Q2 | 变化幅度 |
用户月均下单次数 | 14.6 | 12.1 | ↓17.1% |
30元以下订单占比 | 68% | 54% | ↓14% |
1.1 被优惠券养刁的胃口
南京西路白领张先生的说法很有代表性:"以前午休前抢张神券是种乐趣,现在刷两下没惊喜就直接关APP了。"这种行为惯性导致非活动时段的订单取消率上升了9个百分点(美团外卖行业观察,2023.08)。
二、不烧钱也能让用户上瘾的秘诀
楼下便利店老板老陈从不用优惠券,但他的鲜食柜台总是排着队。观察发现,熟客们最爱他记住每个人口味偏好的本事——这种人情味粘性或许能给平台启发。
2.1 把会员体系做成游戏段位
参考网易云音乐的黑胶VIP设计,饿了么可以尝试:
- 成长型会员等级(青铜→王者)
- 每月定制专属美食盲盒
- 累计消费解锁城市美食地图
星巴克2022年推出的「咖啡护照」玩法,使会员消费频次提升41%(星巴克Q4财报),说明游戏化运营确实有效。
2.2 让推荐算法会读心
晚上十点还在加班的程序员小刘,上周连续三天点了猪脚饭。如果平台能主动推送:"检测到您近期高频摄入胶原蛋白,搭配维C饮品可促进吸收",这种营养师级服务会比冷冰冰的满减更有温度。
推荐策略 | 点击率 | 复购率 |
基于价格的优惠推送 | 18% | 7% |
基于场景的套餐建议 | 27% | 15% |
三、重建外卖社交新场景
大学城里的奶茶店永远挤满叽叽喳喳的女生,她们买的不仅是饮料,更是社交货币。如果能在APP里加入「美食朋友圈」功能:
- 晒单自动生成美食手账
- 好友组团解锁隐藏菜单
- 同小区用户拼单免配送费
上海某高校试点的「饭搭子匹配」功能,使单人订单平均金额提升26%(饿了么创新项目简报),说明孤独经济里藏着社交红利。
3.1 配送员变身美食导购
经常给朝阳区送餐的王师傅发现,8号楼住户特别爱吃辣。如果他能说:"张先生,今天川香厨房出了新品魔鬼椒香锅,要试试吗?"这种熟人式推销或许比群发短信更有效。
京东到家2022年培训快递员做商品推荐,使客单价提升19%(京东物流内部数据),证明最后一公里的人情连接值得挖掘。
四、制造日常小确幸
杭州白领小林手机里存着7个外卖红包群,但她最近迷上了盒马的「翻牌免单」小游戏。这种即时反馈的惊喜感,或许比固定优惠更有吸引力:
- 完成订单后转盘抽奖
- 连续签到解锁神秘菜品
- 分享点单记录生成美食日报
麦当劳的「点亮徽章」活动曾让用户下单频率提高32%(凯度消费者指数),说明微小的成就感能撬动重复消费。
傍晚六点的写字楼电梯里,又响起此起彼伏的手机提示音。或许某天,大家讨论的不再是"你抢到多大红包",而是"我今天解锁了湘菜大师徽章"或者"配送王师傅又猜中我想吃啥了"。当优惠不再是唯一的诱饵,外卖平台才能真正成为都市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
网友留言(0)